他戴着手铐走完长征,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见到他问:你是哪一个

发布日期:2025-07-21 点击次数:191

(声明: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含有虚构创作部分,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请理性阅读。)

在革命的漫漫长路上,无数英雄历经磨难,砥砺前行。

朱光便是其中一员,他自幼心怀壮志,投身革命,曾经戴着手铐走完了长征路,一路艰辛不言而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的喜讯传遍四方。

此时朱光在南下赴任途中特意绕道北京。

当他踏入屋内,看到那熟悉的布置,正沉浸在往昔回忆中时,一个身影映入眼帘。

毛主席目光投来,开口问道:“你是哪一个?”

1

1935年,陕北的冬天冷得刺骨。

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毫不留情地割着人的脸。

雪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透着无尽的寒冷和孤寂。

一支红军部队正艰难地行进在长征路上。

战士们一个个疲惫不堪,他们身上满是战斗留下的伤痕,衣服破破烂烂,有的还带着血迹。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不屈,那是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和信念。

在这支队伍里,有个叫朱光的人。

朱光来自广西博白县的松旺乡,那是个偏远的小地方,可那里的百姓革命热情高涨。

朱光自幼就聪明好学,他心里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

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先后考入了广州国民大学和上海艺术大学。

在求学的日子里,朱光接触到了进步思想。

那些思想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他心中革命的火焰。

他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渴望能为祖国和人民做点什么。

青年时期的朱光,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中。

他亲身参与了广州起义,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起义现场,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

朱光和战友们一起,奋勇杀敌,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尽管起义最终遭遇了挫折,但朱光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然而命运却对朱光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29年,由于叛徒的出卖,朱光不幸被捕入狱。

他被关进了阴暗潮湿的牢房,牢房里弥漫着一股腐臭的味道,让人作呕。铁链紧紧地缚住他的双脚,每动一下,都会发出沉闷的声响。

敌人为了从他口中得到有用的情报,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

他们手持尖刀,一下又一下地刺向他的身体,每一次拷打,都带来钻心的疼痛。

朱光疼得浑身颤抖,但他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吐露一个字。

他在心里坚定地想:“为了革命事业,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绝不能背叛组织和同志。我要是说了,那对不起的不仅是组织,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战友。”

在那漫长的牢狱生活中,朱光忍受着酷刑的折磨,身体越来越虚弱。

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忠诚。

他常常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坚持住,朱光,外面的同志一定在想办法救我们出去,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2

1932 年,红四方面军历经数月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打破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的第三次 “围剿”。

战士们满心欢喜,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感到自豪。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10 月,战场局势陡然逆转。

彼时,张国焘在指挥上犯下严重错误,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其他同志的合理建议,致使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 作战中失利。

部队无奈被迫向西转移,战士们心情沉重,实在想不明白,原本胜利在望的局势,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如今这副模样。

12 月 10 日,在小河口村,红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齐聚一堂,召开了一场极为关键的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压抑,每个人都忧心忡忡,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深感忧虑。

会上众人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张国焘在指挥上的失误,以及他独断专行的行事作风。

朱光坐在人群中,心情格外沉重。

他看着坐在主位上的张国焘,心里暗自思忖:“张国焘的错误指挥,已经让红军遭受了巨大损失。要是再这么下去,不及时纠正,往后的局面简直不敢想象。咱们绝不能任由他继续这么瞎指挥,必须得让他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想到这儿,朱光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站起身来,他的眼神无比坚定。

朱光清了清嗓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张国焘同志,咱们这革命事业,可不能再这么盲目推进了。因为您的指挥失误,已经有太多战友牺牲了,必须得赶紧调整策略。”

他的话语质朴有力,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清晰回荡。

然而,张国焘对这次批评怀恨在心。

他脸色阴沉得可怕,眼神里满是愤怒。

没过多久,他便开始大肆打压那些批评过他的同志,朱光自然也没能逃过一劫。

张国焘冷酷下令,致使数百名优秀的红军干部惨遭迫害。

朱光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同志一个个被残害,心中既愤怒又无奈。

他气得直咬牙:“张国焘怎么能做出这种事?这分明就是在破坏革命事业,他根本不把同志们的性命当回事!”

但他也清楚,这个时候必须保持冷静,得想法子活下去。

他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不能冲动,现在可不是跟他硬拼的时候。我一定要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继续为革命事业出份力。”

幸运的是,朱光平日里字写得工整,还懂得制图,这些技能在部队里恰好能派上用场,这才让他逃过了这一劫。

3

1935 年 4 月,川西北的山道上,红四方面军正在转移。

朱光的双手被粗糙的铁铐锁住,他的手腕已经被磨破,渗出的血和铁锈混在一起,结成暗红色的痂。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脚,那双原本合脚的布鞋,因为长时间的行走,鞋帮已经开裂,露出里面发黑的补丁。

队伍在清晨出发。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山顶的积雪像是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寒风迎面吹来,朱光缩了缩脖子,把破旧的单衣又紧了紧。

队伍里有人小声说:"这雪看着就冷,也不知道能不能过得去。"

朱光没说话,他摸了摸腰间剩下不多的干粮袋,想着能撑过今天就好。

翻越雪山时,空气越来越稀薄。

朱光感觉每吸一口气都像在吞刀片,胸口又闷又疼。

他前面的战士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往山下滚去。

朱光本能地伸手去拉,铁链哗啦作响。

两个人都摔在冰面上,朱光的膝盖重重磕在冰棱上,疼得他眼前直冒金星。

"你没事吧?" 朱光咬着牙问。

那战士脸色煞白,嘴唇青紫,哆哆嗦嗦地说:"没事,歇会儿就好。"

队伍在山腰的背风处短暂休息。

朱光从干粮袋里掏出一块冻得硬邦邦的青稞饼,掰了一半递给身边的小战士。

小战士推拒着:"朱哥,你自己都没多少了。"

朱光摇摇头:"拿着,吃饱了才有劲走路。"

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互相扶持才能活下去。

进入草地时,朱光的双脚已经肿得不成样子。

泥浆漫过脚踝,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把脚拔出来。

有个战士不小心踩进泥潭,越陷越深。

大家赶紧找来树枝,手拉手把他拽出来。

朱光看着战士湿透的衣服,想起出发前连长说的话:"在草地里,一步都不能走错。"

夜晚宿营时,朱光和几个战士挤在一块破旧的油布下。

远处传来狼嚎声,让人心里发毛。"朱哥,咱们真能走到陕北吗?"

黑暗中传来小战士的声音。

朱光沉默了一会儿,说:"一定能。只要跟着队伍,就有希望。"

其实他心里也没底,但他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说泄气的话。

敌人的飞机经常在头顶盘旋。

有一次,炸弹就在离队伍不远的地方爆炸,飞溅的泥土石块砸在朱光背上。

他趴在地上,耳朵里嗡嗡直响,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身边的战士被炸伤了腿,朱光和其他人轮流背着他走。

"放我下来吧,别拖累大家。" 受伤的战士虚弱地说。

朱光喘着粗气:"说什么呢,我们是一个队伍的,谁也不能丢下。"

穿越封锁区时,敌人设置了重重障碍。

铁丝网、壕沟、暗哨,让行军变得异常艰难。朱光和几个战士负责警戒,他们趴在冰冷的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突然远处传来狗叫声,朱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还好,过了一会儿,一切又恢复平静。

一路上,朱光的双脚磨出了血泡,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晚上休息时,他用随身带的针线把水泡挑破,疼得冷汗直冒。身

边的战友要帮他,他摆摆手:"我自己来,你们也累了一天了。"

就这样,朱光跟着队伍,翻过雪山,走过草地,躲过敌人的轰炸,闯过封锁区。当看到远处陕北的土地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这一路走来,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但终于熬过来了。

"我们到了。" 朱光轻声说。

这句话,既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那些没能走到这里的战友说的。

他知道,革命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段艰难的旅程,让朱光变得更加坚强,也让他对未来的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

4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到了1949 年。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氛围中。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朱光刚刚卸下长春市市长的重任,即将踏上前往广州履新的征程。

然而,在南下赴任的途中,他特意安排了一次重要停留,目的地是北京。

朱光心里满是激动,他在心里盘算着:“此次北上,我一定要拜访一些战争年代结识的领导和战友。这些人,都是与我一同经历过枪林弹雨、生死考验的亲密伙伴,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与他们重逢,那该多好啊。”

而他此行最首要的任务,是前往太行山,探望曾经担任朱总司令秘书时结识的老领导。

朱光一路上都在想象着与老领导重逢的场景,他仿佛看到了老领导那熟悉的面容,听到了那亲切的声音。

朱光踏入朱总司令家门的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峥嵘岁月。

屋内的布置简单朴素,一张破旧的桌子,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些革命时期的照片。但这一切却处处透着熟悉的气息,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感慨地说:“朱总司令,看到这一切,我又想起了以前的日子。”

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那些日子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意义。”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客厅里,他看到了毛主席的身影。

毛主席,这位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领袖,此刻就坐在那里。

朱光只觉一股热血直冲脑门,内心的激动之情如潮水般翻涌。

他站在那里,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毛主席却早已注意到了他的到来,率先开口问道:“你是哪一个?”

朱光赶忙稳了稳心神,恭敬地回答道:“主席,我是朱光啊。”

毛主席笑着说:“哦,朱光同志,好久不见啦,你这一路可还顺利?”

朱光连忙说:“顺利顺利,主席,看到您身体这么好,我心里真高兴。”

朱光与毛主席相识已久,早在1937 年秋,左翼作家舒群来到延安,朱光就和他一同前往毛主席住处,那时两人就开始了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

朱光素有“长征才子” 之称,与毛主席对书籍、对革命的见解多有契合之处,一来二去,交情愈发深厚,曾经还为了几本书籍与毛主席有过一番有趣的争论。

故事就要从1938 年春季说起了,延安地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时,朱光已经完成了艰苦的长征,来到了延安。

朱光在延安荣幸地担任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的秘书长职务。

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很快就成为了当地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之一。

每天都很忙碌,要处理各种学院的事务,还要给学生们上课。

5

一天,中宣部副部长凯丰匆匆找到时任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的朱光,神情严肃又带着几分期待地说道:“朱光同志,有个从上海来的年轻作家,千里迢迢跑到延安,一心想为咱们的革命事业出份力。组织上决定,让你负责接待一下他。”

朱光毫不犹豫,当即点头应下:“行,凯丰同志。我心里清楚,每一个奔赴延安的青年,都是满怀着对革命的热忱,对未来的憧憬,我肯定得帮他们尽快融入咱们这个革命大家庭。”

没几日,那位青年作家到了。

朱光早早就在窑洞外候着,一见到人,立刻迎上前,满脸笑意,热情地握住对方的手:“同志,一路辛苦了!可算把你盼来了。”

青年作家受宠若惊,忙不迭回应:“不辛苦,不辛苦。能来到延安,再苦都值!”

接下来的日子,朱光带着青年作家,把延安的角角落落逛了个遍。

走到一处稍大些的窑洞,朱光抬手一指,介绍道:“这儿啊,就是咱们的学习场所。不管是本地的同志,还是像你这样远道而来的,都在这儿学习革命理论,充实文化知识,好更好地为革命服务。”

说着,又引着他来到一片简易搭建的住处,“瞧,这就是咱们的生活区。虽说条件比不上大城市,简陋了些,可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团结。”

一路上,朱光还跟青年作家唠起延安的生活日常、革命形势,一桩桩、一件件,讲得细致入微。

青年作家听得入神,延安这独特的革命氛围,就像一把火,把他的心烧得滚烫。

他满心感激,拉着朱光的手说:“朱光同志,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我哪能这么快就了解延安的情况。”

朱光爽朗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谢啥,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有啥需要,尽管开口。”

过了些时日,朱光瞅准机会,跟青年作家说:“同志,我打算把你引荐给毛主席,你意下如何?”

青年作家一听,眼睛瞬间瞪得溜圆,又惊又喜,声音都不自觉拔高:“真的吗?能见到毛主席,那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啊!”

在去毛主席住所的路上,青年作家紧张得不行。

朱光瞧出他的局促,轻声安慰:“别紧张,毛主席可亲和了,就跟拉家常似的。”

到了毛主席的窑洞前,朱光上前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里头传来毛主席温和的声音。

推开门,朱光带着青年作家走进去。

毛主席正坐在书桌前,见他们进来,立刻起身,满脸笑意,大步迎上来。

青年作家一见到毛主席,激动得眼眶泛红,双脚像是钉在地上,挪都挪不动。

他紧紧盯着毛主席,嘴唇微微颤抖,半晌说不出话来。

毛主席见状,走上前,亲切地握住他的手,笑着说:“年轻人,从上海大老远跑到延安,一路上不容易吧?来,坐下,跟我讲讲你的想法。”

在毛主席的安抚下,青年作家渐渐平静下来,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主席,我一直琢磨着,得为革命干点实事。我觉着文学这东西,能鼓舞人心,能让更多人了解革命、支持革命,所以我就来了。”

毛主席听了,赞许地点点头:“好啊,有理想,有抱负!延安这片土地,最欢迎像你这样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希望你能在这儿,实现自己的梦想。”

青年作家犹豫了片刻,还是决定把自己一路珍藏的东西送给毛泽东。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随身背着的包袱,从里面捧出四册莎士比亚名著——《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还有两本字帖。

青年作家双手高高举起,递到毛泽东面前,声音中带着羞涩,说道:“主席,这是我一路上好不容易搜罗来的,想着送给您,也不知道您会不会喜欢。”

毛泽东一直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莎士比亚的作品,平日里就渴望能拥有这些经典之作。

他深知这些书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此刻,看到青年作家递过来的书,毛泽东眼中闪过惊喜。

他接过书,一边轻轻翻看着,一边说道:“哎呀,这可真是难得的宝贝啊,你有心了。”

站在一旁的朱光,看到这几本书,眼睛也亮了起来。

他一直对戏剧研究颇深,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爱不释手。

朱光心里琢磨着,这么好的书,要是能给自己几本就好了。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鼓起勇气说道:“主席,字帖先不说,这几本剧本,能不能给我呀?我平时就喜欢研究戏剧,对这些剧本有感情,读的时候,就像能亲身感受到里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一样。”

毛泽东听了,微微一怔。

随即微笑着看向朱光,温和地说:“这书我可看到了,要不咱俩一人一半,你看咋样?”

在毛泽东看来,好书就该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朱光一听,心里有些着急。

他紧紧抱着那摞书,生怕被人抢走似的,眼神中透着坚定,说道:“主席,我是真的太喜欢这些剧本了。我研究戏剧这么多年,对它们的理解,可能比一般人要深一些。而且我在戏剧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这些剧本对我研究戏剧很有帮助,所以还是给我吧。”

朱光觉得自己在戏剧领域的钻研,让他更有资格拥有这些剧本。

毛泽东听了朱光的话,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认真地回应道:“朱光啊,莎士比亚可是一位了不起的戏剧大师,马克思本人也欣赏他的作品。我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书放在更合适的地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咱们可以一起研究,一起分享其中的智慧,这样不好吗?”

毛泽东认为,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经典之作应该让更多人受益。

房间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紧张,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朱光听了毛泽东的话,并没有退缩。

他挺直了腰板,自信满满地说道:“主席,我知道您重视这些书,但我在戏剧方面的研究,也不是白费功夫。我是南国社的元老,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戏剧事业,对莎士比亚的剧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剧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几本书,更是我研究工作的重要资料。所以,我还是希望能把它们留给我。”

朱光觉得自己在戏剧界的资历和贡献,足以支撑他拥有这些剧本。

青年作家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没想到,因为几本书,两位伟大的人物会展开这样一场激烈的讨论。

他的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眼前的场面有些剑拔弩张,兴奋的是能亲眼见证这样一场充满智慧的交流。

他暗自思忖:“这两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好像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看到这一幕,真是太幸运了。”

毛泽东看着朱光坚持的样子,心里也有些无奈。

但他还是耐心地说:“朱光啊,我理解你对戏剧的热爱和执着。但时代不同了,我们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演绎,也需要与时俱进。你虽然是南国社元老,可你现在还能像以前那样,把莎士比亚的戏演好吗?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研究成果上,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让这些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毛泽东希望朱光能从更长远、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

朱光听了毛泽东的话,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反驳的理由。

他顿时来了精神,当即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开始展示一段莎士比亚的独白。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诵中,尽管带着浓重的客家口音,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情感和力量。

他的脸上,随着台词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表情,仿佛自己真的成了剧中的角色。

毛泽东静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地聆听着朱光的朗诵。

听完后,他微微点了点头,肯定了朱光对角色的理解和投入。

但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朱光啊,你的表演很有激情,对角色的把握也不错。但你的国语发音不太标准,这在表演的时候,可能会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我们演戏,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作品的内涵,如果因为发音问题,让观众产生误解,那就得不偿失了。”

毛泽东从实际演出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光听了毛泽东的话,心里虽然有些不服气,但还是强辩道:“主席,我知道自己的发音有问题。可我觉得,表演最重要的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展现,我能把角色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观众在看我的表演时,应该能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而不仅仅是关注我的发音。所以,我相信我的表演还是很精彩的。”

朱光觉得自己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足以弥补发音上的不足。

毛泽东看着朱光那自信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

用他一贯幽默的语气说道:“那好,等你哪天演出《奥赛罗》,我一定去现场看看,见识一下你的演技。看看你能不能把这位悲剧英雄演绎得入木三分,我可很期待呢。”

最终,这场关于莎士比亚剧本归属的争论,以一种折中的方式落下帷幕。

两人商定,将这几本剧本和字帖平分,各自珍藏,共同分享阅读和研究的乐趣。

这场争论,不仅展现了两位伟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也体现了他们在思想交流中的坦诚与真挚。

而青年作家,在这场争论中,不仅见证了两位伟人的风采,也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这将成为他一生中难忘的回忆。

这一幕成为了延安的一段佳话,展现了毛主席的幽默,以及朱光的执着和艺术追求。

在这个交流中,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权利的探讨,更是智慧和友情的碰撞。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