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了你将要去129师担任营长的消息,这事儿靠谱吗?”
1938年的一天,毛主席忽然叫来了李先念,问了一个问题。其实,关于李先念的新任命刚刚宣布,毛主席就已经知道了。
李先念点了点头,他最近被安排到129师担任营长,再过两天就要去上任了。
自抗日战争打响以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多我军的高级将领都被安排到了较低的职位上工作。原本担任师级职务的干部,有不少都被调整到了团级的岗位。
尽管他曾担任过军政委,但被调任为营长他也觉得可以接受。然而,他没想到毛主席随后提出的问题,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石窝会议是在一个山洞里召开的,这个地方被称为石窝。参加会议的人们在简陋的环境中讨论国家大事,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依然认真地交流意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撤退到了石窝,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这时,西路军已经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现在他们要思考的,不再是如何战胜对手,而是如何躲避追击,确保剩余的战士们能够安全撤离。
在马家军的持续追捕下,他们已经陷入绝境。现在所有人加起来不足三千,根本无法与敌人抗衡。
在倪家营子的激战过后,西路军又在梨园口与敌人意外相遇,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陈海松和郑义斋英勇牺牲。
尽管中央那时已经了解到西路军的状况,并组建了援西军打算进行支援,但西路军还是坚持不住了。
失败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他们必须为剩下的部队找到一条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西路军在石窝开了一场紧急会议,这场会议决定了西路军的未来。
在石窝会议期间,陈昌浩决定和徐向前离开队伍返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西路军一路上的各种情况。
剩余的队伍被分成了三个小组,李先念和李志然带领左面的小组,王树声负责右面的小组,而毕占云则带领由伤员、妇女和儿童组成的中间小组。
三个小队分头行动,彼此支援,寻找突围的时机。剩下的部队则由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指挥行动。
石窝会议结束后,徐向前和陈昌浩迅速离开了,踏上回延安的路。剩下的部队则继续留在当地,分散在各个地方进行游击战。
不过,除了李先念带领的左支队,右支队和中支队也迅速被打散了。王树声指挥的右支队接到命令在牛毛山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给其他队伍转移争取时间。
敌人来得太突然了,尽管王树声的右支队还有些残存的骑兵,但还是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
为了给其他部队争取转移的时间,王树生带领队伍在牛毛山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右支队的战士们大多牺牲了,只有少数人跟随王树声和杜义德成功突围。
经过一番周折,王树声等人靠乞讨终于回到了延安。
毕占云带领的中支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遭到马彪的攻击,队伍被打散了。
最初,毕占云带着一些人成功冲出了包围,可是刚一突围,他们就遭到了韩起功和刘呈德的埋伏。最后,只有毕占云一个人流浪回到了延安。
前往新疆
李先念带领的左支队是三支队伍中人数最多的,大约有一千五百多人。起初,他们的任务是在西部山区进行游击战。
尽管他们是人数最多的队伍,但那时大家都很疲惫,士气也不高。不过他们别无选择,要么留在那里被捉,要么向西进行游击战。
最后,李先念下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带领队伍翻过祁连山,从敦煌进入新疆。那时候,因为新疆靠近苏联,盛世才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在苏联的支持下,盛世才同意让我们的同志进入新疆,并容许西路军的队伍进入该地区。
当时李先念并不清楚这些情况,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因为往西方向马家军的力量比较弱,只有向西走他们才有可能甩掉追兵。
不过往西走也挺难的,那边就是祁连山了。虽说那时候内地已经是春意盎然,气温有时能升到二十多度。
到了四月,祁连山依旧被冰雪覆盖。山上气温极低,高海拔地区甚至达到零下三四十度,这对驻守的战士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他们若想翻过祁连山,就得面对恶劣的环境,忍受持续的饥饿,还要随时警惕敌人的追击。
对于李先念他们来说,这些难题都不算什么。他们已经经历过长征的考验,翻越了雪山,穿越了草地,小小的祁连山根本挡不住他们。
尽管他们未能成功,但他们依然值得尊敬。在李先念的指挥下,这支队伍踏上了前往祁连山的旅程,开始了艰苦的行进。
祁连山高得好像要碰到天,山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战士们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没有办法,战士们只好自己去找东西吃。
他们用铲子挖开积雪,寻找草根,偶尔能遇上野生动物,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吃一顿。剩下的东西也不敢浪费,都要好好储存起来。
不过,找到猎物的机会很少,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在人烟稀少、没有道路,只有厚厚积雪和刺骨寒风的山岭中艰难前行。
在那种极其糟糕的环境中,他们连方向都搞不清楚了。幸好有李先念领头,他拿着指南针为大家指引方向,大家才没有在山里迷路。
回到延安
在李先念的领导下,左支队历经无数困难,终于抵达新疆。但他们出发时有一千五百多人,到了目的地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数量。
大多数人在去新疆的路上未能幸免。
到了新疆后,部队进行了重组,开始了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目前国家对李先念等人还没有具体安排,他就凭借自己的学识,开始向老师们求教学习。
尽管他是位高层领导,但在课堂上,他和普通学生没什么两样,学习起来甚至比一般学生还要勤奋。
到了1937年12月的中旬,他收到了中央让他回延安的通知,心里既兴奋又激动,马上踏上了回延安的路途。
那时候国家正处于危急关头,他早就想回到延安,为抗日战争出一份力。
回到延安后,他首先去了抗大学习。毛主席还特意与他交谈,详细了解他对红四方面军历史的看法。
他的许多想法就连毛主席都非常认可。
从抗大毕业后,他又在马列学院深造了一段时间。直到1938年11月,总政安排他到129师担任营长一职。
对于中央的安排,李先念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要知道,在红军时期,他曾担任过军政委这样的重要职务,而现在却成了营长,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降级。
他对此却很不在乎,反而非常支持总政的工作。
毛主席听说后,觉得让他当营长有点委屈他,于是特意找他谈了一次,问他对这次中央安排的职位有什么想法。
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表示会遵从中央的安排。
毛主席微笑着摇了摇头,觉得让他做个营长太浪费人才了。毛主席打算让他担任高敬亭的参谋长,因此先征求他的意见。
李先念对这个安排没啥意见,他对毛主席说,中央怎么安排就怎么干,困难再大也会克服。
就这样,他加入了新四军第四支队,担任起了参谋长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