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卡-52损失惨重,野花不及家花!看中国武装直升机实力

发布日期:2025-07-10 点击次数:63

2021年,我国与俄罗斯武器出口企业达成了采购36架卡-52K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协议,每架的价格大约为2000万美元。这些直升机计划配备在075型两栖攻击舰上。我国选择卡-52K重型武装直升机,主要看重其相较于国产直十中型武装直升机所具备的更加强大的火力,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有力的空中支持。然而,卡-52K重型武装直升机在乌克兰战场的表现并不理想,在乌克兰野战防空系统的压制下,损失惨重。目前,在乌克兰上空,已经很少能看到卡-52K重型武装直升机的踪迹。

一:直10武装直升机基本情况

美军在越南战争期间为保护UH-1直升机而紧急研发了专用武装直升机,其中最早的AH-1型号配备了自动榴弹发射器和70毫米火箭弹,主要任务是近距离支援地面作战。随后,AH-1武装直升机又加装了反坦克导弹,其强大的反坦克能力激发了苏联,促使他们开发了火力强劲的米-24多用途武装直升机。冷战时期,“眼镜蛇”和“雌鹿”两款武装直升机如同蝗虫般充斥欧洲上空,在局部冲突中展现了“空中炮舰”的巨大威力。面对苏联庞大的装甲部队,AH-1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显得不足,因此美军又配备了更大、更复杂的AH-64武装直升机,其功能也逐渐从近距离火力支援转变为打击敌坦克集群。苏联也相应地研制了米-28和卡-51等类似武装直升机。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大规模部署武装直升机编队,证明了其在对抗装甲部队方面的有效性。

重型武装直升机虽然战斗力卓越,然而其高昂的购置与维护费用并非所有国家都能负担得起。西欧国家选择了将“小羚羊”、“山猫”和BO-105轻型直升机进行反坦克武装改造,尽管成本较低,却无法执行火力支援任务。随后,他们又研发了A-129和“虎”式专用武装直升机。我国在70年代引进了8架“小羚羊”反坦克型直升机,掌握了其机载反坦克武器系统技术。80年代,我们又引进了“海豚”直升机生产技术,国产后仅简单加装了一个可搭载“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外挂架,便形成了直-9WA武装直升机。直-9WA武装直升机似乎能胜任各种任务,但它并不具备苏联米-24那样的能力,即搭载一个步兵班。尽管它拥有一个货舱,但在携带弹药后便失去了运输能力,飞行性能大幅下降,实战中很难与直-9运输直升机保持同步,因此只能作为攻击直升机使用。

作为攻击直升机,其结构单薄却火力强大,甚至轻武器也能对其造成严重损害,这使得它难以胜任近距离作战任务。其性能与美苏专业的武装直升机相比仍有差距。在引进俄罗斯米-17运输直升机后,我国将其改装为搭载火箭弹的火力支援平台。对于陆军航空兵而言,专用武装直升机变得尤为迫切。于是,我国于1992年启动了直-10型武装直升机的研发项目,由江西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和40多家科研院所共同攻关。科研人员多次赴欧洲和南非考察A-129“猫鼬”和“茶隼”武装直升机。到2004年,已有6架直-10武装直升机的原型机进入试飞阶段。2006年起,直-10武装直升机开始装备陆军航空兵。该机采用常见的纵列座舱布局,前后舱由防弹玻璃隔开,武器操纵手位于前方,驾驶员位于后方。其整体结构、体积和重量与A129和虎式武装直升机相近。

直10武装直升机的机身轮廓与“科曼奇”隐身直升机的六面体截面相仿,其直径为12米的五片全复合材料桨叶与A129型号相近,而X型布局的尾桨则与AH-64武装直升机相似。整体而言,该机曲线流畅,布局紧密,其隐身性能仅次于已退役的“科曼奇”隐身直升机,且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甚至超过了机体总重的90%,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科曼奇”,因此具备卓越的空中机动性和静音性能,能够进行俯仰、后飞以及定点向心盘旋。菜维斯曼等低空动作表现抢眼,其爬升速度超过每秒10米,航程更是远达1100公里以上。其起落架采用带有减震功能的非收放式后三点结构,能在每秒10米的下坠撞击中确保乘员安全。然而,由于发动机功率有限,其装甲厚度远不及美俄重型武装直升机,且座舱玻璃仅能抵御7.62毫米口径的子弹。此外,座舱结构也只能抵御12.7毫米口径的子弹攻击,面对20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则无能为力。

直10武装直升机的玻璃化驾驶舱具备展示任务计算机处理后的视频图像、任务计算结果、外挂设备管理、电子战导航计算、数字地图制作以及系统控制等信息的功能。其多功能显示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于显示飞行数据,下部则显示导航信息,并具备导航数据、雷达警报、发动机和油量参数、探测图像等信息的自由切换功能。该系统与激光惯性导航系统和彩色电子地图系统相连接,能够叠加飞行计划、导航指令和战场态势信息。地图方向可选择正北或飞机航向,操作方式有“画面移动而直升机静止”和“画面静止而直升机移动”两种选择。在10至15米超低空复杂环境中,直10武装直升机能够迅速投入作战。鉴于周边存在大量“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该机配备了雷达警报器、导弹接近警报器、激光警报器、电子对抗设备、敌我识别设备和红外干扰投放器。

直10武装直升机装备的可旋转光电探测和红外夜视观瞄系统,与AH-64武装直升机的TADS/PNVS转塔相似,由前视红外系统、CCD摄像机以及激光制导系统构成。其技术水平与法国的“星夜”瞄准系统相媲美,具备昼夜及恶劣气候下的自动目标探测和跟踪能力,并能精确测量距离。在任务计算机火控解算后,系统会使用编码激光束对目标进行照射。此外,它还配备了同步随动光电转塔和多用途头盔,头盔上的单目镜与AH-64武装直升机的相同,能够显示目标图像及飞行信息。通信系统则是由路由器、单信道无线电和定位报告系统构成的第二代战术互联网,能够提供战场态势、显示敌我位置、进行目标识别、收发命令,并向飞行员展示战场整体态势,同时将本机获取的信息上传,以此构建一体化的作战体系。吴希明,直10武装直升机的总设计师,曾明确指出,该型直升机在综合战斗力方面表现卓越,其性能在全球同类直升机中位居前三位。

二:直10武装直升机的问题

尽管直10武装直升机在隐身能力、灵活度、空战效能、武器配置以及电子设备等方面与国外同类机型不相上下,然而其携带武器的能力却远远不及美国和俄罗斯的重型武装直升机。这与中国直升机的发动机水平有关。在研发直10武装直升机时,我国仅有涡轴-6和涡轴-8两种型号的发动机可供选择。涡轴-6的技术水平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油耗高,可靠性差;涡轴-8的功率过低,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原型机不得不先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生产的PT6C67C涡轴发动机。然而,由于美国的干预,加拿大停止向中国出口PT6C-67C发动机。最终,我国在2010年定型了国产的1000千瓦涡轴9发动机,以及1250千瓦的PT6C-67C、美国1400千瓦的T-700(AH-64)、英国罗罗公司1500千瓦的RIM322(AH-64D)和俄罗斯1600千瓦的TV3-117(卡-50)等发动机。尽管如此,与AH-64、米-28和卡-52相比,直10武装直升机仍显得较为轻量,其载弹量和防护性能均远远不及。

直10武装直升机的尺寸、承载能力与“虎”式武装直升机相近,其最大起飞重量略高于后者,与美国AIH-IW武装直升机相当。载弹量是评估武装直升机作战效能的重要指标。直10武装直升机的空重达到5吨,最大起飞重量属于7吨级别。减去乘员和燃料的重量后,可用于携带武器的重量不足一吨。例如,一枚反坦克导弹重50千克,携带8枚这样的导弹重量就达到400千克。通常,其武器挂载方式为两侧翼外侧挂点各配备一套4联装复合挂架,共计挂载8枚“蓝箭”-7机载反坦克导弹。内侧挂点则各挂一个7管火箭发射巢,或者全部挂载4联装的“天燕*-90空空导弹。其挂载量是直-9型武装直升机的两倍,最大载弹量也与AIH-IW武装直升机相当,但仅为AH-64、米-28和卡-50/52的一半。涡轴9发动机对于直10武装直升机而言基本满足需求,但若要进一步增加武器携带量,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直10武装直升机仅能配备23毫米航炮,而无法安装更适合打击轻型装甲目标的30毫米航炮。

武装直升机频繁在战场的高风险空域执行任务,近年来,众多军队大量配备了便携式防空导弹和自行高射炮。这些中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的攻击距离已超过10千米,甚至超过了机载反坦克导弹的最大射程。即便是最具防护力的武装直升机,在受地形和遮蔽角限制的低空飞行时,也难以发现1至3千米外的防空火力威胁,其生存能力无法得到保障。为了提升探测能力,美国在AH-64D武装直升机的桨叶轴顶部安装了一部“长弓”毫米波火控雷达。AH-64D武装直升机能够在低空借助山体、丘陵、密林进行掩护,只需伸出“长弓”雷达,6秒内即可自动搜索、探测、定位和分类16千米范围内多达256个的活动和静止目标。这样一来,其战场生存能力提升了72倍,杀伤力提升了4倍,作战效能提升了28倍。

直-10原型机原本能够配备16枚“蓝箭”-7型机载反坦克导弹,然而,由于生产型发动机功率有所降低,其搭载数量不得不减少至8枚。这种“蓝箭”-7型导弹采用了激光半主动制导技术,与直-9武装直升机配备的“红箭”-8型导弹相比,它无需导线连接。其射程更是“红箭”-8型导弹的两倍,并且能够攻击被障碍物遮挡的目标。此外,若外部提供激光波束,发射导弹后即可脱离。而且,它还能支持多达4台激光照射器,以实现对16枚导弹的同时攻击。“蓝箭”-7型机载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仅为8公里,对于某些小口径防空炮和便携式红外制导防空导弹而言,或许已足够应对,然而,面对第三代中近程野战防空导弹系统,生存风险却急剧攀升。在乌克兰战场上,卡52武装直升机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不仅仅是因为其飞行速度较慢,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频繁地使用火箭弹进行近距离的拼刺刀式支援。

三:直-10武装直升机的新用途

2004年,美国陆军宣布终止了“科曼奇”武装侦察直升机的项目,这使得武装直升机行业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与此同时,俄罗斯并未展现出研发新型武装直升机的意向,这一机型似乎正走向淘汰。然而,对于中国陆军而言,武装直升机在未来的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中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两栖作战已不再局限于滩头阵地,而是转向数十甚至上百海里外的超地平线登陆。运输直升机的速度至少是登陆艇的十倍,无需依赖专用机场,具备出色的超低空掠地飞行能力。它能够在敌方观测范围之外进行空中突击,不仅便于隐蔽、能够快速进行超低空机动、突然性极强,而且在岸防火力中暴露的时间极短。此外,它不受地形限制,能够深入敌后要点,显著减少登陆时的损失。

武装直升机能够为运输直升机提供伴随掩护,能够随时发起攻击、剿灭以及压制各类威胁,同时,它还能为地面突击部队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持。此外,它还能秘密地对敌人的关键军事目标进行突袭,攻击敌人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导弹快艇。近年来,我国海军陆续部署了多艘船坞登陆舰与两栖攻击舰。鉴于两栖作战部队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配备能够登舰的武装直升机。直10武装直升机在机动性、可靠性和机载电子设备方面表现优异,基本符合上述任务要求。然而,其武器载荷和装甲防护相对不足,低武器载荷导致执行相同任务时需动用更多兵力,装甲薄弱则显著提高了战损率。

直10武装直升机尚未具备舰载条件,因此我国选择了采购卡52武装直升机,旨在增强两栖攻击舰的攻击力。卡52能够悬停于敌方火力线附近,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援,使敌方难以喘息。此外,卡52可携带8枚反坦克导弹和2个火箭发射巢,足以应对一个营的岸滩防御。然而,在实战中,卡52的低空作战防御能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我国陆军航空兵部队应当摒弃依赖火箭弹进行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战术,因为第三代AKD-10反坦克导弹已经装备在第83集团军空中突击旅的直-10武装直升机上,且这些导弹被安装在新型两联装复合挂架上。

新型导弹的射程大约在18至20千米之间,装备了毫米波雷达与激光半主动制导的双模导引头。毫米波雷达能够在复杂天气条件下自动搜寻并追踪目标,发射后无需过多干预,然而其天线波束较宽,精度相对较低。相对而言,微光半主动制导则更为精确和可靠,两者结合堪称完美搭配。不过,直10武装直升机并未配备毫米波雷达,这是因为“长弓”毫米波火控雷达的重量高达500千克,其天线罩本身就有100公斤重。尽管如此,中国并非没有毫米波雷达,例如直一19A型轻型武装直升机就加装了“蘑菇头”形状的毫米波雷达系统。实际上,为武装直升机加装毫米波雷达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难题。

仅是新型发动机功率要求较高,例如涡轴-16发动机的功率在1200至1500千瓦之间。若装备此发动机,直10武装直升机不仅能够安装毫米波雷达,两侧短翼还能携带16枚重型反坦克导弹。目前,直-10武装直升机仅能依赖装有毫米波雷达的直一19A型轻型武装直升机协同作战。直一19A型轻型武装直升机负责超低空侦察,利用“毫米波火控雷达”进行远程搜索与锁定目标,随后通过高速战术数据链指挥直10武装直升机迅速提升高度,采用“A导B射”模式发射新型反坦克导弹。同时,直一19A型轻型武装直升机的毫米波雷达进行目标引导。在遭遇电磁压制时,可改用激光照射引导。直10武装直升机据此重新规划攻击航线并发射导弹实施打击。此战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多数地面防空武器射程之外实施隐蔽攻击,显著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五:结语

总体而言,在借鉴了欧洲以及美国和俄罗斯武装直升机的诸多优势之后,直10武装直升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实现了显著提升。中国直升机产业与陆军航空兵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由于动力方面的限制,其火力相较于美俄的武装直升机略显不足。然而,随着精确制导弹药的大规模运用,卡52这类重型武装直升机的战场作用已有所降低。直10武装直升机可能不再追求更高的火力,而是转向使用远程反坦克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现代空战的趋势是有人与无人作战飞机的协同作战。武装直升机能够操控无人机深入敌方阵地进行攻击。我国已有配备战斗部的WS6小型无人机,可携带并作为巡飞弹使用,以此避免直接进入防空火力网,显著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