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中国十大元帅授衔幕后详情

发布日期:2025-07-11 点击次数:65

自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举行授衔典礼至今,已满52载。这一天,十大元帅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我国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然而,关于这次授衔,外界仍存有诸多疑问: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为何缺席授衔盛典?毛泽东为何婉拒大元帅头衔?为何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未获授衔……

1.无军衔,与朝军抗美不便。

1950年7月4日,中央军委会议上,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一职的罗荣桓提出,总干部管理部正着手进行军衔和奖励制度的筹备工作。到了同年9月,朱德总司令在总干部管理部的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应尽快建立军衔制度,并争取在次年更换的制服上体现军阶。中央军委为何如此迫切?原因在于缺乏军衔制度,战场上的指挥与协调容易产生纠纷。事实上,早在1948年,中央军委就已经开始探讨军衔制度的议题。

1950年12月30日,总干部管理部将筹备军衔事宜定为1951年的工作重点。然而,受抗美援朝战争影响,相关工作一度暂停。尽管如此,这一经历反而加深了中央军委推行军衔制的坚定信念。鉴于中朝军队在协同作战中,朝鲜人民军拥有军衔而我军则不然,这种状况在确立指挥层级时造成了诸多困扰。

1951年8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指出:“在当前的战斗形势下,明确职务标识显得尤为迫切。”在致毛泽东的电报中,彭德怀进一步阐述,鉴于我国长期实行无官阶制度,短期内对官阶进行评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现阶段宜采取过渡性的措施。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下达命令,要求全军全面启动干部评级工作。翌年4月,彭德怀同志归国疗疾,中央遂决定留其在北京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彭德怀同志对干部评级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当年便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

2.苏联顾问提建议

包括大元帅、国家元帅和兵种元帅三个等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个等级。该方案除准上将外,其余与苏联的军衔体系基本保持一致。

1953年1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之指示》,提出若条件允许,拟于当年7月全面推行军衔制度(后经中央军委决定予以延期)。紧接着,1月20日,总干部管理部发布了《关于军衔鉴定工作的指示》,明确了军衔鉴定的具体内容、基本标准以及实施步骤。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1954年军队改革的相关决议,正式确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实施四大制度,包括征兵制、薪金制、军衔制以及勋章奖章制。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国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于北京成功举办。会议作出决议,旨在满足现代化与正规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正式推行军衔制、干部薪金制及义务兵役制三项重要制度。

1954年2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设立军衔实施委员会,由总参谋部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担任主任,第三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及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分别出任副主任一职。

1954年10月21日,在第三次中央军委会议上,正式决定自1955年起全面实施军衔制度,此举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中央军委特任命宋任穷同志担任总干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长一职,其职责在于协助部长罗荣桓同志,全面负责军衔的授予以及勋章、奖章等荣誉的颁发工作。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以及《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其中规定军官军衔分为五等十五级。鉴于苏联顾问的建议,基于他们的丰富经验,首次授予军衔时倾向于尽量降低授衔标准,因此评定军衔的门槛相对较高。

3. 邓小平拒任元帅

1955年二月,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该条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以国家元首之尊签署并对外公布。在军衔等级中,元帅分为大元帅与元帅两级。大元帅的军衔徽章上,五角星外环绕着一圈麦穗;而元帅的军衔徽章则由金黄色的国徽和五角星构成。

八月中旬,毛泽东向彭德怀与罗荣桓坦言:“你们负责评衔的工作,既是重任在肩,亦颇具挑战。我自身的大元帅称号,便无需再提。若让我身着大元帅制服,实感不适,而在民众中发言或活动,亦觉诸多不便。依我之见,从事地方工作的同志们,最好不要评授军衔。”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均婉拒了军衔评定。根据1954年9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情况,在12位军委委员中,除毛泽东和邓小平外,其余均为元帅。尽管刘少奇和周恩来拒绝元帅军衔尚可理解,但邓小平在军队中有着显著的地位,按理说理应被授予元帅军衔。然而,鉴于邓小平本人的坚持,他最终并未获得元帅称号。

4.周恩来推荐陈毅为元帅

1954年9月,上海市市长陈毅被正式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他与邓小平同列中央军委委员之列,尽管如此,陈毅已彻底完成了军旅生涯的转型。参照邓小平的情况,陈毅同样并不符合授衔的条件。

元帅与大将军衔的提名权归属于中央书记处,而审定权则掌握在中央政治局手中。周恩来力主授予陈毅元帅军衔,为此,他特意从北戴河拨通了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的电话,提及苏联的布尔加宁即便在地方任职,亦享有元帅头衔,平日里并不身着军服,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穿上。在周恩来这一提议的影响下,陈毅最终穿上了元帅制服。

1955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明确指出,那些在创建与领导我国人民武装力量、指挥战役军团取得显著战功的高级将领,应被授予元帅军衔。

5. 三名元帅缺席,非两名

1955年9月16日,周恩来同志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交了十大元帅的名单。紧接着,在同年的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对此进行了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随即签发命令,宣布自195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军衔制,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位同志以元帅军衔。

1955年9月27日,首都北京的中南海怀仁堂见证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时刻——元帅授衔典礼。在这一庄严的仪式上,毛泽东主席亲自将元帅军衔以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授予了朱德等七位杰出将领。然而,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三位元帅因故未能出席。当时,林彪元帅因重病正在青岛休养,刘伯承元帅则因身体欠佳,同时肩负着军事学院的诸多事务,均分别请假缺席。

近些年,诸多涉及授衔及授勋仪式的文章与著作,普遍采纳了“八大元帅”莅临授衔典礼的表述。其中,不乏一些文章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叶剑英在授勋场合的诙谐言谈。

然而,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据曾在叶剑英身边工作的同志回忆,中央军委在1955年下半年决定在辽东半岛举行一场规模庞大的抗登陆演习,而叶剑英则被任命为此次演习的总指挥。鉴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叶剑英早在8月份便抵达大连,开始了紧张而繁忙的筹备工作,因此他无法脱身。为此,叶剑英特地向上级机关递交报告,表达了自己无法出席典礼的歉意。在中央军委的批准下,工作人员代为领取了元帅服。

6. 林彪资历排第二末

十位元帅的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林彪元帅最为年轻,年仅48岁。他们如何在解放军中独树一帜?显然,他们在长征时期就建立了卓越的战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然而,他们的脱颖而出并非单纯依靠资历或功绩,而是经过多方面权衡的最终选择。

朱德,位居十大元帅之巅,于1928年4月于井冈山与毛泽东相逢,自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首支红军——红4军的军长。翌年,他荣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再过一年,便肩负起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的重任。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朱德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出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居于第二位的彭德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篇章中,其地位仅次朱德。他历任红三军团军团长、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自平江暴动至抗美援朝战争,彭德怀始终身先士卒,一线指挥战斗。在他被授予军衔之际,他正肩负军委重任。

位居第三的林彪,自红军时期便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继朱德之后,他由红四军军长晋升为红一军团司令员。在长征途中,他所率领的部队始终护卫着毛泽东及党中央的安全,因此,毛泽东亲自提名他担任红军大学的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担任115师师长,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及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率领第四野战军从东北战场一路南下,直至海南岛。尽管在元帅中他的资历排名倒数第二,但他的战功却高居第一。

7. 罗荣桓学历高,上过大学。

刘伯承,曾远赴苏联深造,在长征中身兼数职,既是总参谋长,又担任中央纵队司令员,领导129师,更执掌第二野战军的帅印。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于军事学术领域建树颇高,对中国军队的正规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贺龙担任了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之职,后成为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以及120师的师长。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他又肩负起西南军区司令员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在多个重要岗位上履职,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和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

陈毅,作为唯一未曾踏上长征之路的元帅,当时他坚守南方,领导着游击战。此后,他陆续担任了新四军军长兼山东省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同时兼任上海市市长,并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一职,同时肩负外交部部长之责。

罗荣桓元帅学历居于诸帅之首,曾就读于大学。在红军时期,他先后担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后升至东北野战军政委及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他与林彪将军并肩作战,成功解放了东北及华北地区。建国后,罗荣桓又出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

徐向前,系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新中国成立后,他身兼数职,历任总参谋长,并兼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长。

聂荣臻曾赴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并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与政治教官。他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的政委、115师的副师长,以及华北军区的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北京市市长,并兼任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以及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同时还担任国防科委主任。

叶剑英,身为黄埔军校的初创者之一,其军事生涯的辉煌程度仅次朱德与刘伯承。在长征途中,他接替刘伯承的职务,担任红军的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身兼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与总参谋长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肩负起军事科学院院长的重任,同时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以及国防部部长之职。

军衔制度的设立,标志着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进展。然而,在1964年11月,中央办公会议经过讨论,同意了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建议》。随后,于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决定废除军衔制度,这一决策是基于当时认为军衔制“有碍于干部与士兵之间的团结”。直至1988年,中央军委决定重启军衔制,但此举并未恢复元帅和大将这两个军衔。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