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了印度:中国全面进军南亚,印度南亚霸权动摇今天来谈谈俄罗斯。
特朗普以偏向俄罗斯的方式建议俄乌停战,意味着俄罗斯没有按照原来计划那样被完全削弱。仅这一点就已经对欧洲和我国都产生了连锁影响。今天咱们就聊聊为什么让俄罗斯继续保持实力,最符合特朗普的利益。
我们前半部分主要是说欧洲,包括北约盟国被特朗普要求提高军费开支,集体跟随美国政策转向,以及大西洋两岸政治风向变化对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的影响;后半部分是面对特朗普的拉拢,普京的态度如何。
一、欧洲为何害怕停战?
咱们先从这件事的中心欧洲开始说。为什么美国能接受俄乌立刻停战,但是欧洲不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欧洲离俄罗斯太近了,没有被完全削弱的俄罗斯对欧洲国家始终还是有严重威胁,特朗普正是利用这一点要求欧洲国家付出更多。
以现在的情况,即使停战俄罗斯还是会继续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
二、军费钱从哪来?
面对俄罗斯的威胁,欧洲国家就必须得提高国防开支。这就造成两个后果:
第一个,增加的军费开支会有相当一大部分直接购买美国军火,这是美国的直接利益。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欧洲国家要增加军费。这些钱的来源只能靠调整社会福利支出,可能引发民众的不同反应,给不同政治倾向的政客创造条件。
从前之前在慕尼黑,万斯避开德国总理肖尔茨,私下跟德国的政治人物韦德尔见面就能看出来,特朗普希望欧洲政策方向与美国更趋一致。
三、欧洲军费大变迁
接下来咱们就掰开揉碎仔细分析一下俄罗斯的威胁会怎么影响欧洲。
咱们先看几组数字,在冷战期间,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内的大多数欧洲国家,军费开支都保持在GDP的3%到4%之间。但冷战结束之后,欧洲没了军事威胁,各国都大幅削减国防开支。
从1991年到现在,如果不考虑通胀因素,就光这一项欧洲就已经省了三万多亿美元。那么省下来这些钱去哪儿了?基本上都用到了养老金、医疗保障和各种社会福利上。现在欧洲在这些项目的支出已经占到了GDP的四分之一。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当时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促使北约建议各国把军费提高到GDP的2%,但当时也只有三个国家认真执行了这个建议。
欧洲国家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2022年,俄罗斯直接进入乌克兰,战事临近才真正引起重视。到2024年,32个北约成员国里已经有23个达到了2%的目标。2023年整个北约的军费开支同比增长18%,创下纪录,总额已经高达1.47万亿美元。
四、特朗普的军费要求
其实早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俄罗斯还没进入乌克兰的时候,他就提到说美国的军费开支占到整个北约的六成以上,欧洲的安全凭什么都让美国来承担?
他要求北约盟国必须提高军费开支,但当时的欧洲国家反应有限,哪怕直到现在俄乌冲突持续,像西班牙、意大利等军费开支还不到GDP的2%。就在前几天特朗普突然提出来,他要求北约成员国把军费提高到GDP的5%。
可是要知道就连美国现在自己的军费开支也就只有3%多。所以当特朗普刚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大家觉得他有点意外,但很快欧洲国家就反应过来了。
提出这个数字后不久,特朗普就跟普京通了电话。在电话里他有几个重要表态。首先他实际上是承认了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一些领土现状。其次他表示将来不会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甚至主动邀请俄罗斯参与国际事务,帮助普京缓和局势,正式回到国际舞台。
五、欧洲的现实困境
现实的处境就是,只要俄罗斯保持着军事压力,北约就可能需要增加投入。而且以前是美国在北约中承担较多,明显特朗普现在希望欧洲国家自己把责任承担更多,离俄罗斯越近的国家压力越大。
像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已经承诺从2025年开始把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5%以上。从数字上看,如果欧洲真要把军费提高到5%,那就意味着欧盟的总国防开支跟现在美国差不多,整个北约的军费呢,会飙升到2.6万亿美元,是现在的将近两倍。
注意,可不是一次性的2.6万亿,而是每年2.6万亿。正常年份,欧洲都得大量购买美国武器,比如2023年德国、波兰买F35和爱国者导弹都花了上百亿美元,那么将来增加的军费里,有多少得拿出来买美国武器,又是个巨大数字。
别的不说,来自欧洲的订单,至少是让美国的军工业能继续发展,这就是特朗普一直说的,让欧洲人为自己的安全买单。这一项,还只是美国的直接利益,对特朗普和他的阵营来讲,更重要的其实是下一项,欧美政策方向变化,影响中期选举。
六、福利与防务的难题
在特朗普的压力之下,北约新任秘书长马克吕特最近也表态,他说“不一定要达到5%,但超过3%是必须的”,算是对特朗普要求的一个回应。话虽如此,但现实情况很困难。因为即使是3%,对许多国家来说也不轻松。
尤其是像意大利、比利时和西班牙这几个财政压力较大,还没达到北约2%防务开支目标的情况下,预算赤字就已经超过了欧盟规定的参考值,空间有限。
不能借债,就只能从别的地方调整支出。政府主要的支出就那么几项。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你不能动教育支出,肯定不能动行政费用,除了想办法提高效率,否则也看不到。
最现实的就是调整社会福利支出,这也是支出里很大的一块。实际上北约上一任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早就提出过这个观点。他说欧洲国家在养老金、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上的支出已经达到了GDP的四分之一。各国只要从中调整一小部分资金,就能让国防投入增加。
但问题是啊,对已经习惯了现有福利的欧洲来说,这是个挑战。福利调整往往伴随社会讨论。每次政府要调整福利,可能引发不同声音。像2023年法国退休体系改革导致讨论,法国人表达了意见。
所以调整福利,增加军费,对现在欧洲的一些政府来说,就意味着要权衡得失。相对的对不同政治力量来说就是机会。
从特朗普的角度,希望看到欧洲政策方向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不希望看到万一俄罗斯压力减小之后,欧洲国家防务投入又松弛下来,像过去那样还是把钱更多用于社会福利,军费开支又产生变化。
七、微弱的众议院优势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特朗普和共和党面临中期选举的压力。现在一说就是共和党控制着参众两院,特朗普是总统,话是没错,但有一点比较关键,就是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席位优势其实只有三席,是二战之后席位优势较小的一届议会。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218个议员里,只要有两个倒戈议案就通过不了。美国议员独立性较高,党派利益很多时候不是唯一考量,议员有自己选择是常见现象。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遭到的挑战就在医保法案投票上三名共和党议员有不同选择,导致特定议案未通过。那么特朗普在第二次上任之后,签署多项行政命令,动作很多。
但是咱们看热闹之外,得明白一点,这总统的行政命令不是国会立法,下任总统可以调整,这是跟国会通过的正式立法最大的不同。
就像之前的医保法案,特朗普想调整,但就是需要国会行动。特朗普现在签的那些命令,难道他不想通过国会的投票变成正式法律吗?不可能不想。那些争议性大的法案,共和党内部不同立场的议员就可能不会全部支持。
而且特朗普风格直接,与传统政治运作方式不同。所以现在共和党在众议院的这三席优势实在太微弱了,充其量只能说是保持微弱多数。而且即使是现在这种对众议院的控制力,在2026年中期选举之后情况可能变化。
八、中期选举的历史规律
一般中期选举可以看作是对总统表现的阶段性评价。历史上很多时候,人们对在任总统会有不同看法,总统所在党派基本都会面临席位压力。二战后总共20次中期选举,总统所在政党丢众议院席位的有18次,没丢的只有两次。
第一个是克林顿,在1998年靠的是任期内经济表现较好。第二个是小布什,在2002年,靠的是特殊事件后国内氛围。除了他俩处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别人情况不同。
2026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只要在众议院再丢两席,就会变成少数党。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中期选举失去众议院控制权之后,后两年的任期里立法推动难度大,而且还经历了程序性事件。
以现在远超第一个任期的政治氛围,此时此刻特朗普行动,对民主党立场鲜明,那么将来民主党的回应也会明确。要想保持对众议院控制权,就必须赢2026年的中期选举。
九、制造宏大背景
咱们刚说了,除了在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现任总统所在党派能不丢席位,否则都不易。而特朗普现在就是在试图塑造这种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政策转向和价值观的强调。特朗普需要把政策转向进一步推动为一场跨大西洋的政治风向变化。
就像历史上政治理念传播一样,特朗普需要欧洲政治人物的呼应,在大西洋两岸形成互动,在整个西方世界形成一股潮流。在这个趋势之下,共和党才有可能赢得中期选举,甚至有可能为2028年后特朗普时代的总统大选打下基础。
现在欧洲政治光谱中的一派代表就是韦德尔的德国选择党。前几天万斯去慕尼黑的时候,没有与德国总理肖尔茨会面,但是在酒店里接见了韦德尔。尤其在这个时点是德国议会选举之前,引发了讨论,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两年,我相信咱们会看到更多特朗普阵营与欧洲政治人物的互动,这就是一个有压力的俄罗斯对欧洲的影响和让特朗普从欧洲得到的一些效果。
如果俄罗斯被完全削弱,那特朗普阵营的这些预期收益会变化。那么接下来,咱们看看中国因素,分析完这部分,大家可能会发现特朗普的这个选择就更顺理成章了。
十、中俄关系的数据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在2024年下半年的报告里曾经发出观点说,中俄关系的发展对美国国家利益有重要影响。他们认为中俄关系的不对称性正在加深,随着这种不平衡加剧,俄罗斯会在战略上更多地与中国合作。
他们说的对不对呢?咱们通过数据来看看。2021年,也就是俄乌冲突开始之前,中俄双方贸易额是1470亿美元,这占到俄罗斯进出口总额的18.6%。
到2024年,两国的贸易总额达到了2450亿美元,这个数字对中国来说比例不大,只占到对外贸易量的3.9%,但是对俄罗斯来说,已经占到了进出口总额的33.6%,超过三分之一。比这几个数字影响更大的是,俄罗斯需要中国出口很多商品来维持俄罗斯的经济和部分生产。
而相对而言,俄罗斯往中国出口的主要就是能源产品,而且因为外部环境变化,俄罗斯出口这些能源产品又很需要市场。很多观众可能都听说过说前两年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价格较低。中国因为有长期协议,价格机制不同。
按2023年的统计数据,进口的俄罗斯石油是3994人民币一吨,跟沙特石油的4400人民币一吨也没差多少。所以这两年中国主要是借着俄罗斯的需求,想在新签这种长期协议的时候,争取有利条件。这一点从能源合作项目建设的讨论就能看出来。
从2023年3月开始,俄罗斯那边密集表态,从普京本人到副总理,还有他的总统新闻秘书,都说“大部分细节已经谈妥,很快就要推进”。后来管线过境问题需要协调,普京也与其他国家沟通,态度积极。但跟俄罗斯的热情相比,中国一直就比较注重实际条件。
后来根据俄罗斯分析人士的说法,双方还是在价格上需要协商。他说中国认为时间对谈判有影响,俄方在价格上可能更灵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还在讨论中。
所以总的来看,最近这几年,俄罗斯对中国虽然也有贸易摩擦,但无论如何,能源交易毕竟还是两国经济合作里最重要的内容。
所以在俄罗斯面临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在两国经济合作里是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就曾经说,普京为了得到中国的支持,正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十一、美对中俄策略差异
对于中国和俄罗斯的这种关系,特朗普和拜登的态度是不同的。民主党一直就把俄罗斯当做主要关注点,而中国是竞争对手,这也是拜登的态度。无论是当年当副总统还是后来当总统都是这样。
所以应对俄罗斯是拜登政府的重点,因为拜登的目标就是应对俄罗斯。所以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的支持,是保证乌克兰不会失败,要达到完全改变局面是困难的。冲突持续较久。
特朗普跟拜登不一样,美国优先,重视美国的经济利益,这个是跟拜登的不同点。拜登强调俄罗斯的影响,特朗普强调中国对美国的经济挑战。中国的这种挑战在西方世界有讨论。
前段时间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在演讲里就提到,他说“全球经济界存在不同发展理念。一边是某种价值观,另一边是坚持集体利益、国家治理的模式。这种差异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层面,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矛盾”。所以从特朗普的立场,他担心的是什么呢?
十二、特朗普的离间意图
万一俄罗斯被过分削弱,肯定要在政治上更加依赖我国。俄罗斯会在经济上与我国深化合作,成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伙伴。一旦俄罗斯与我国的合作更紧密,那么美国再应对我国就更复杂。
最好的状态就是让俄罗斯保持一定的实力,这样俄罗斯在中俄关系里就仍然能保留自主性,从而形成某种平衡。
特朗普也表达过这个想法,影响中俄关系一直是他的策略。
特朗普在2024年10月接受塔克·卡尔森选前专访的时候就说,“我年轻的时候,沃顿商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我,你永远不希望发生的一件事儿就是中俄联合起来”。然后他进一步又说,“当选总统后,我要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有能力影响他们”。所以一上任,特朗普也确实是按照他之前说的那样做。
十三、攻心的策略
副总统万斯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就特别直接,他说“俄罗斯目前与西方关系紧张,这使俄罗斯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而成为中国的紧密伙伴,可能不完全符合普京的长远设想”。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普京经验丰富,这么直白的话能起作用吗?但是如果咱们考虑到俄罗斯社会的民族情感,就能明白万斯这些话可能引发反应。
俄罗斯有其民族特点。这个特点在历史上是复杂的因素。本来现在因为俄乌冲突,俄罗斯人就处在经济压力之下,市场上又有不少中国商品。万斯的说法,正好是触及俄罗斯的一些情感点。
特朗普对自己的谈判能力自信,他在俄乌停战建议里对普京有较大姿态,希望改善与俄罗斯关系。退一步说,就算不能把普京完全争取到美国这边来,那么以现在这个条件停战至少也能让俄罗斯继续保持一定的实力,在未来跟中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里,俄罗斯就还能继续保持自主性,避免过度依赖。
总的来看,特朗普用保留一个相对强大的俄罗斯来要求欧洲付出,并试图影响中俄关系的计划设计得挺有策略性。
十四、策略的三个看点
这个策略也有三个挺有意思的看点:
第一个看点就是对普京是否存误判。
特朗普的操作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普京会因为美国的姿态而调整对华关系。但问题是普京经历过这场冲突之后,想法可能有变化。
一方面,他对欧洲的看法已经不同。另一方面,经过这场冲突,普京应该体会到了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重要性。这种经过考验的合作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外交姿态就能改变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啊,普京会考虑,美国总统的任期只有四年,在这种情况下,普京不会完全配合特朗普。
第二个看点欧洲战略自主的进程。
咱们可以看到欧洲大国已经开始认真考虑建立欧洲自己的防务体系。法国主张建立一个独立于北约的欧洲联合防务体系,但德国更倾向于在北约框架之内增加自主权。
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因为靠近俄罗斯,对美国的军事支持有现实需求。意大利和西班牙则是因为财政困难,对增加军费持保留态度。而且从客观条件来看,欧洲面临的技术挑战也不小,空客、莱茵金属这些欧洲军工巨头虽然实力不俗,但在一些新兴技术上跟美国还有差距。
欧洲的战略自主之路将来怎么走,是会影响全球格局的一件事儿,非常值得关注。
第三个看点同盟体系的演变。
就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欧美同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特朗普的做法会不会改变同盟合作方式?如果美国政策被认为更具交易性,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会怎么想?特别是某些地区需要多大的投入才能换来特朗普的安全表态,而且这种表态在真正有事发生的时候能有多可靠?
十五、历史的回响与疑问
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特朗普的副总统万斯表达对欧洲领导人的批评时,俄罗斯媒体表现就很关注。同一时间,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就说,“美国新政府对世界的认知与我们不同,他们看待规则、伙伴关系以及相互信任的方式有差异
历史已经给过人类教训。二战前苏联与德国达成协议。斯大林没想到后来局势变化。最终苏联付出了巨大代价。
重大的历史教训之所以总被提及,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决策的复杂性。在国际关系里这种复杂性更突出。因为领导人总会用国家利益来为政策选择辩护。
所以特朗普用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来要求盟友付出的时候,不知道他会不会想想,如果没有盟友配合,美国的影响力会如何?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欧洲国家、日本、韩国和澳洲这些合作伙伴配合,单靠美国自己能达到多大的效果?
我想看到特朗普与合作伙伴们关系紧张,某些国家的领导人可能会感到形势已经在变化。
—— 欢迎关注老十其它的优秀长文 ——
远东大开发,有戏吗?
印度卫星导航系统(IRNSS)现在咋样啦?
解析特朗普“大而美”法案:富豪民粹主义
伊朗、朝鲜、巴基斯坦,核武战略大对比
好了,本篇文章就到这里。非常感谢每一个能看到这的人。
如果你们喜欢我的文章,可以随手给一个点赞、评论或转发来支持我一下。当然不要忘记关注,这样就不会错过我的最新文章更新了。
我们下篇见,拜拜。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不代表平台观点。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分析基于公开资料,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