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扰美军舰?中国电子侦察船的真实能力到底有多强

发布日期:2025-07-10 点击次数:53

前言: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美之间电子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比如有说法称中国的电子侦察船对美国军舰实施了干扰。那么,中国电子侦察船真的具备这样的能力吗?在通常情况下,中国电子侦察船的职责又是什么呢?

一:电子侦察船的由来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进步,电子情报逐渐成为军事行动开展的根基。美苏两国先后研发出了电子侦察卫星、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基地等一系列电子侦察手段。然而,这些手段受到时间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没办法长时间近距离进行侦察,于是电子侦察船便顺势出现了。电子侦察船上配备了无线电/雷达接收机、记录设备以及信号分析仪器,它们穿梭于各大海洋,截获对方的电磁波信号,收集对方电子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战术性能,为作战行动提供情报支持。苏联海军是电子侦察船的开创者。

冷战初期,苏联海军将20多艘由东德建造的拖网渔船改造成了“海洋”型电子侦察船。这种电子侦察船的满载排水量为一千吨,加装了全向接收天线、垂直杆状天线、球形测向天线、高频接收偶极天线以及简易的雷达接收机。在北约海军举行演习时,它们常常不请自到,在西方媒体上露脸的次数非常多。不过,拖网渔船虽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在自持力、居住舒适度和抗风浪能力方面表现欠佳。后来,苏联海军又建造了巴尔扎母级、香脂级、莫马河级、樱桃级等大型电子侦察船,总共超过十种,数量达到70艘。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香脂”级电子侦察船,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它的排水量达到4000吨,配备了完备的侦察和搜集设备。其中,最大的是36000吨的“乌拉尔”号核动力电子侦察舰,其性能十分强大,配备了三阵面大型相控阵雷达,不仅可以作为舰队的旗舰,还能充当空间观测船、导弹监视船、电子侦察船和通信中继船。即便停在苏联沿海,它也能够窃听整个太平洋乃至美国本土的美日无线电通讯,还能不间断地跟随美国航母收集电磁信息。遗憾的是,该舰在1990年因水兵乱扔烟头引发火灾被烧毁,苏联解体后被当作废钢船拆解了。

美国由于拥有电子侦察机,并且在苏联周边设有大量海外基地,所以电子侦察船的数量相对较少。最早的是1959年由货船改装而成的“牛津号”综合技术调查辅助舰,其排水量为11498吨。最有名的是1963年改装的“自由”号电子侦察船,这艘船花费2000万美元进行改建,配备了价值1020万美元的精密设备,但在1967年遭到以色列海空军的“误击”,导致两百多人伤亡。更出名的是“普韦布洛”号,1968年它在朝鲜元山港外进行侦察时被朝鲜俘获,至今仍停在大同江上供人参观。后来,美军的电子侦察船都加装了自毁装置。

当然,电子侦察船航程较远,能够灵活地在全球范围内靠近对方近海并停留较长时间执行侦察任务。只要是它经过的水域,都会自动记录接收到的所有辐射信号,而且距离信号源越近,截获能力就越强,这是地面或空中侦察很难做到的。因此,美国也没有放弃电子侦察船。美国最大的一艘侦察船是2万吨的“观察岛”号,主要负责搜集国外导弹发射的参数,只要中国进行导弹试射和火箭发射,“观察岛”号总会出现。美国还有“无瑕”号、“鲍迪奇”号等海洋测量船,这些船只都隶属于美国海运司令部,但只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服务,任务由国防部下达。

二:中国电子侦察船的发展历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海军始终以近岸防御作为核心策略,这使得电子侦察船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当时,仅在潜艇与民用船舶上搭载过信号情报收集装置,用以执行一些基础的侦察任务,但其覆盖的范围十分有限。在西沙海战期间,海军由于无法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只能依靠渔船前往相关海域进行巡逻。正是鉴于情报收集能力存在明显短板,海军在1976年提出了建造侦察船的计划。为了节约开支,海军决定选用4000吨级的645型海洋调查船进行改装。645型海洋调查船原本主要开展海洋水文、物理、气象、化学、地质、地貌以及生物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工作,能够在海上连续作业60天,相对而言比较适合改造成侦察船。

海军在645型调查船的船头新增了一根用于安装信号侦察系统的桅杆,主桅和前桅也架设了信号测向与侦听天线。侦听系统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电子侦察系统,负责探测和接收雷达信号的频率、脉冲间隔、重复率、方向及位置;另一部分是信号侦察设备,用于获取电台频率、调制方式、信号属性,对通信网位置进行分析与破译。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且缺乏相关经验,这艘船的设计算不上成功,它没有配备声学和光学侦察系统,而且在航率极低,1984年加入南海舰队后不久便退出现役。

1979年,海军又以1200吨的635C型航道测量船为基础,研发出了812型侦察船。令人惋惜的是,在1983年底的试航过程中,该船出现了难以解决的振动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最终不得不作报废处理。吸取此次教训后,海军在1983年建造了2000吨级的814A型侦察船。814A型侦察船增设了电视和声呐基阵,除了能够执行电子侦察任务外,还可以收集和追踪潜艇的声学信息,探测海底的地理环境。但由于侦察设备安装过多,导致出现了电磁兼容问题,同时船上空间较小,对跳扩频通信系统的截获能力较弱,声呐的探测距离也比较近,并且没有配备自卫武器。

到了90年代,海军的战略从近海防御转向了远海防卫,尤其是在台海战场,需要面对美军最先进电子系统所带来的强大干扰和压制,因此发展新一代的电子侦察船变得十分必要。海军首先建造了813型“向阳红21号”,随后在1999年由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建造了一艘815型大型远洋电子侦察船,舷号为“东调232”,其满载排水量达到了5998吨。该船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粗大的四角桅杆上安装了大量的宽频截获、分析和测向天线,桅杆后方设有一个巨大的卫星通信天线,烟囱的前后部位都安装了单脉冲精密跟踪雷达天线,各类天线总数多达47部。

舰桥前方配备了类似天文台的光学侦察系统,安装了H/SJG-208型拖曳线列警戒声呐,还装备了1座双联装37毫米舰炮和两座双联装25毫米舰炮,并设有直升机甲板和机库。815型电子侦察船除了执行传统的电子侦察任务外,还能够不受干扰地对海上舰艇进行昼夜全天候的拍照和摄像,观测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截获并分析制导信号,探测敌方和己方潜艇,建立为反潜武器提供目标参数的数据库,同时监测己方潜艇的噪声,为潜艇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还可以测绘海底地形,绘制航道图,为己方潜艇提供战区的地理信息。

“东调232”服役后,引发了美日军队的高度关注,他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侦察拍照和分析。然而,由于该船存在电磁兼容问题未能解决,在之后的8年里没有再建造后续舰艇。2012年,“东调232”更名为“北极星”号(舷号851),“向阳红21号”的舷号改为852,更名为“海王星”号(现已退役)。815型电子侦察船在解决了电磁兼容问题后,重新开始建造,一艘接一艘地下水,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第一批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服役了4艘,被命名为815A型,分别是“天王星”号、“天狼星”号、“天权星”号和“海王星”号,舷号为853、854、855和852。

第二批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服役了4艘,被命名为815G型,分别是“开阳星”号、“天枢星”号、“玉衡星”号和“金星”号,舷号为856、857、858、859。815A型船型比815型稍大,满载排水量接近7000吨,采用了隐身设计和四棱台柱封闭式主桅杆,光学侦察系统从舰桥前面移到了舰桥顶部,舰桥顶部的卫星通信天线则转移到了机库上面,原来的单机械扫描单脉冲雷达换成了探测距离更远的X波段宽带相控阵测量跟踪雷达,能够与海洋卫星协同监控海面,对海平面上的各种物体进行立体成像。

舰面上安装了三个大小不同的球形天线罩,其外形与815型的球形天线罩有明显区别,内部装有电子战设备,可以探测、识别、分析和定位从短波HF到超高频X波段的无线电频谱,并能根据电波和频谱信号准确辨别舰船的类别等信息,还可以通过自卫电子对抗手段实施反侦察与干扰,同时具备操纵无人潜水器和无人侦察机的能力。“天王星”号的自卫武器是76F型37毫米双管舰炮,第二批次侦察船的外观与第一批次略有不同,舰桥上有一个独特的圆柱形整流罩,舰炮则换成了30毫米遥控舰炮。

三:中国电子侦察船的使用

尽管电子侦察船分属三大舰队部署,但其保密等级极高,技术侦察权由最高层级的情报机构直接掌控,海军仅负责舰艇操控,就连舰长都无权接触技术侦察系统。其核心任务是对作战对手的军事基地、试验场地、海空训练及军事演习进行持续追踪与监控,以此获取对方信息系统、武器装备的状态、性能、工作参数及信息内容。依据国际法,只要两国尚未宣战,电子侦察船便可在对方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内无害通行,即便近距离监视对方军演,也属于正常的航行自由范畴,对方对此往往束手无策,只能任由其观察,最多通过“驱离”“航线拦截”等手段阻止电子侦察船过度靠近。

815型侦察船服役以来,但凡有美军舰艇开展演习的区域,总能看到中国电子侦察船执行跟踪与监视任务的身影。2015年,入列刚满3个月的“冥王星”号出现在钓鱼岛周边海域;2016年,“天狼星”号对日本本土展开环岛航行;2017年,美澳日新“护身军刀”联合军演、美印日“马拉巴尔”联合军演、阿拉斯加“萨德”系统反导测试现场,都有中国电子侦察船的踪迹;2021年,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与日本“加贺”号直升机驱逐舰在南海演习时,中国电子侦察船也现身其间,这让美军如坐针毡。

2014年,美国海军在夏威夷举行“环太平洋”军演时,“天王星”号电子侦察船随即出现在附近海域。它接收并记录了美军航母战斗群航行时的导航雷达波、舰载机起降时航空管制雷达发出的电磁信号,以及护航舰艇预警雷达、宙斯盾相控阵雷达的频率与波段,为每艘美军舰艇构建起电磁信号特征档案,为未来制定电磁干扰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它还接收并记录美军舰艇之间、舰艇与舰载机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对这些通信内容进行破译,此外还收集了美军舰艇螺旋桨的水声资料。

由于实战演习中武器系统会启动,演习所用火控雷达的频率与实战状态几乎一致,这些武器系统一旦运作,其信号就会被电子侦察船捕捉。这使得美军不得不保持无线电静默,无法随意使用雷达和通信设备,许多军演科目因此难以推进。2018年,美日印在菲律宾海举行“马拉巴尔”海上联合演习时,“天权星”电子侦察船与美国海军“安提坦”号巡洋舰并肩航行,两舰间距不足百米,“安提坦”号巡洋舰死死守住“里根”号航母的一侧,阻止中国电子侦察船靠近。

不久后,“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脱离编队,减速与“亨利.J.凯泽”级舰队油船、“刘易斯・克拉克”级干货/弹药补给船进行协同补给。“天权星”电子侦察船立刻靠近,美军用英语向其喊话,表明己方即将进行弹药补给作业,要求不要靠近。“天权星”电子侦察船稍作航向调整后继续前行,拉大了与美舰的距离,同时通过望远镜观察“亨利.J.凯泽”级舰队油船借助门架将输油管与“里根”号航母对接,实施燃料横向补给。油料补给完成后,干货弹药补给舰进入补给位置输送干货和弹药,而油料补给舰则采取挤压动作,试图迫使“天权星”电子侦察船离开观察位置。

四:结语

在中国海军实力较弱的时期,美国凭借其绝对的军事优势制定海上航行规则,毫无顾忌地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随着中国海军不断壮大,秉持“敌人能来,我们也能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理念,中国电子侦察船的活动也日益频繁。和平时期,它们不请自来地观摩美军演习,未来还可能对美国本土进行抵近侦察;战时,电子侦察船可通过接收敌军舰队雷达、电台的电磁波,利用三角定位法确定其坐标和运动轨迹,为己方舰队的打击行动提供情报支持,但电子侦察船不会主动释放干扰信号以暴露自身位置。

不过,中国电子侦察船的性能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战时电子侦察船可能需要进入前线,其隐身能力和机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截获采用新一代数字移频技术的相控阵雷达信号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加快研发新一代截获体制和相关设备。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