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待证成历史,厦门老人用身份证上车,你真觉得方便了吗

发布日期:2025-08-02 点击次数:119

你有没有发现?原本以为“身份证”这东西只是在机场、火车站的“通行证”,谁曾想到它还能当成老年人的“护身符”。我问你个问题,老人用身份证上车、进景区,真的方便了吗?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心里瞬间有点翻江倒海的感觉。因为这事,最近在厦门闹得沸沸扬扬。

讲真,老两口习惯了带着那张厚重的老式优待证,从街头巷尾排长队、奔走申领,到每次出行都要小心翼翼揣着。那张小小的红绿证片子,好像变成了他们的“权益护照”。而如今,政策变了,说用身份证取代所有优待证,从2025年5月开始实行。听起来,比起以前繁琐的流程,似乎多了份“便利”——不用再惦记着证丢了、补办的烦恼,也不用担心材料出错。这不,很多老人脸上的笑容,都多了一份轻松。

可是我又开始疑惑。身份证,这东西是每个人的身份证明,是我们出生时就有的“身份证明书”,但只有在公共场合出示,才知道它的“万能”。用身份证替代优待证,确实方便,但真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我查了点公开资料。数据显示,至2023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亿,预计到2030年会逼近3亿大关。而在厦门,这一年龄段的老人达到了近百万人口。就算只是一小部分老人愿意用身份证代替优待证,推广的难度也不小。

早在广州就有取消优待证的先例。去年他们就大力推行“以身份证取代”,结果遇到很多问题:设备不到位、老人不习惯、信息系统更新滞后。你知道,技术落后不仅是偏远乡镇的问题。在某些老城区的公交站点,刷卡设备的传送器偶尔“故障”,老年人一站就站好几分钟,整个现场变得像时间暂停一样。而且,不少老人反映,手机扫码、网上预约,他们根本用不惯。有的还说:“我拿着身份证,心里总觉得少了点啥。”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我还想打破时间的线,将视角拉回过去。不只是设备问题,更是“数字鸿沟”带来的心里疙瘩。有人说,用身份证代替优待证,是时代的趋势,数字化、便利化“顺理成章”。但在这背后,许多老年人仍然习惯用“老办法”——带着证、认得出门。那张证片子,是他们的“权益符号”,也是安心感的来源。

我也在想,政策设计的人有没有真正走进老人的世界?我认识不少老人,他们手机几乎不用,平常出门都是靠“老眼光”和“活经验”。他们听说用身份证取代优待证,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到时候验证不过去”?“万一身份证出问题,权益怎么办”?尤其是在一些乡镇、岛外地区,设备还没全铺开,过渡期三个月,像我所了解的,很多地方还在忙着装设备、培训工作人员,但老人们心里都惊了:真让我用身份证代替,可能还真不一定。

你知道,老人守着那份“感觉到实在”的东西,挺难的。这东西像一块“心安的石头”。我还记得有次一位邻居说:“身份证在身上,虽然不丢不掉,但我更怕手机丢了,连个资料都找不到。”那一刻,我就理解了,老一辈人之所以珍视那张“证”,不是图个方便,而是对权益的象征,和一种“安全感”。

当地的宣传也不够充分。我见过不少老人在街头站着看张贴的通知,却没什么反应,反而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我相信,用许多口头宣传、纸质海报、甚至社区志愿者的面对面讲解,才会更有用。光靠“线上推行”,对于不懂手机的老人,就是硬伤。

我想,未来如果真能走到全国推行,对老人群体来说,是个大考。技术设备要跟上,服务培训要到位,宣传要深入基层。这才不至于让“便利”变成“负担”。有人说,年轻人都用手机,老人还会用得了吗?我看,更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没给他们留出“适应的时间”。

最终,这事让我心里存着一种莫名的焦躁。用身份证替代优待证,看起来理所却没想过那些留在心底的“安全感”怎么就这么容易被拆掉?老人们接受了变革,也希望能跟上这快节奏的时代,但还真得告诉他们,除了设备和技术,还得多一点耐心和理解。

你怎么想?难道换了一张“身份证”,就是真的“方便”了吗?还是说,这只是另一层“数字化的屏障”,让老人与新时代暂时还差点距离。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小事,静悄悄地发生,却被我们忽略了?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