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财政部官网悄悄上线了一个新功能:P2P电子支付,还大力推广起了“自愿捐款还国债”通道。这事儿听着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个世界头号强国,财政紧张到要向普通民众“网络乞讨”来还债,这画面感,是不是有点超现实?我们普通人听到这事儿,除了哭笑不得,可能还会有点好奇,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再看看数据,这个自1996年就开始的捐款计划,足足30年,总共才募集了6730万美元。
可另一边呢?根据最近的监测,美国国债在短短两分钟里就能跳涨440万美元。这强烈的对比,简直是把现实的荒诞感拉满,也彻底暴露了美国财政的尴尬境地。
慷慨解囊的悖论
这种“捐款报国”的呼吁,与美国政府自身在财政上的“大手笔”形成了讽刺。今年七月初,特朗普政府就强力通过了《大而美法案》,预计将新增近4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这笔巨额开支,几乎是过去三十年“爱心捐款”总和的数万倍,让人难以理解其政策逻辑。
当前,美国国债总额已逼近37万亿美元,并且仍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通胀居高不下,银行利息高企,美债实际价值被稀释,偿债能力面临死局。一边号召民众涓滴成河地捐款以解燃眉之急,另一边却通过法案为财政赤字火上浇油。
这种政策上的自相矛盾,让所谓“解决债务危机”的努力显得既滑稽又虚伪。它也清晰地表明,美国政府才是自身债务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其内部政策的左右互搏,才是导致其陷入当前困境的核心原因。这无疑是对其全球信用的一次重大考验。
东方巨龙的减负
正当美国财政部为那点捐款而“沾沾自喜”时,远在东方的中国,则在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应对着美元资产的风险。从2022年初至今,中国持续减持美债,持仓量已从超过1万亿美元,骤降了近3000亿美元。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美债持仓规模已降至7563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达两年多、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是中国对美国经济持续高通胀、高利率和美债价格波动风险的理性避险。
规避美元资产风险的同时,中国大幅增持了黄金储备。黄金储备已达2298吨,占外汇储备比例超过7%。这清晰地表明,中国正在主动构建独立于美元体系之外的“黄金防线”,以规避潜在的金融波动,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并非是针对美国的对抗,更像是对美国自身政策“不靠谱”的必然回应。当资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谁都会选择保护自己的钱袋子,这是深思熟虑的“止血”和“自保”。这背后,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
表象下的真实意图
在财政压力下,美国在外交姿态上也显得矛盾重重。近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公开讲话中,罕见地提及“互相尊重”,但随即又强调“美国立场不可动摇”。这种“软中带硬”的策略,其背后透露出的,是既想借钱又不想放下架子的窘迫。
美国一方面试图通过缓和言论,争取主要债权国(尤其是中国)的信任,以稳定美债市场;另一方面,却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持续对华采取打压策略,对台军售等小动作也从未停止。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外交,进一步削弱了其国际信誉。
即便一些美国盟友如日本和欧盟,在中国减持时被迫“接盘”,他们也面临本国经济压力。特朗普政府此前挥舞的关税大棒,早已动摇了彼此的信任基础。他们的支持,显然不是无条件、无期限的,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反制美国的工具。
全球天平的倾斜
所以说,这出“网络募捐”的闹剧,绝非偶然。它正是美国上述所有内部矛盾与外部困境交织下的必然产物,是美元体系深层危机的一个公开化、戏剧化的缩影。
问题核心,早已不在于中国抛售了多少美债,而在于支撑美元信用的美国国家信誉和政策稳定性,正被其自身行为从内部持续侵蚀。
笔者以为
全球多国,特别是金砖国家和主要的能源输出国,都在加速“去美元化”进程,金砖国家本币结算率已突破45%。这表明全球货币体系的天平正在倾斜,美元霸权的基石已不再稳固。
当投资者和主权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更可靠的价值锚点时,美元霸权的基石并非被外力推倒,而是在其内部矛盾的重压下,正从中心开始出现裂痕。历史的转折,或许已在静默中发生,只是我们身处其中,有时难以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