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韩国政治,又一次呈现出浓烈的戏剧性——前总统尹锡悦,在拘留所内脱掉囚服、躺在地板上,拒绝配合调查人员的讯问。这一幕既荒唐又令人警醒,它是一个曾执掌国家权柄者最终跌落尘埃的剪影,更是韩国政法系统对高层权力问责的极限测试。在高度政治化与法治交错前行的韩国,这场风暴远未结束。
尹锡悦曾是检察官出身的“法律强人”,因其“反腐斗士”形象横空出世,最终成为青瓦台主人。然而在短短数年内,这位自诩清廉的保守派政治人物却因涉嫌密谋戒严、叛乱、外患、滥权等重罪锒铛入狱。讽刺的是,正是他曾亲手推动的“法治强国”叙事,如今把他亲手推向了被审判的席位。
尹锡悦的政治生涯已经无法用“崩塌”形容,更像是一场现实中的倒叙剧。他不再是那个西装笔挺、站在国旗前训话的国家元首,而是一位裸露脆弱、拒绝配合、求助健康理由的囚犯。他对讯问的抗拒,本质上已不是对身体的担忧,而是对自身权力坍塌后司法清算的绝望挣扎。
但如果只看到个人悲剧,就低估了这一事件的体制震荡力。因为尹锡悦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滥权而被司法追责的韩国总统。自卢泰愚、全斗焕以来,韩国几乎每一任总统都在卸任后面对审判。朴槿惠因亲信干政案锒铛入狱,李明博因贪腐被判刑,卢武铉则因压力过大跳崖自尽。韩国总统职位仿佛不是荣誉的巅峰,而是司法噩梦的起点。这种“总统归宿论”并非偶然,而是结构性政治文化与制度安排使然。
韩国的权力制衡机制高度集中,既赋予总统巨大的行政权力,也对其行为缺乏即时制约。这种高度垂直的政治体制,在总统任期内难以纠偏,一旦政权更替,政治报复便极易以“法治”名义展开清算,权力审判与正义诉求之间界限模糊。在公众眼中,每位总统都注定“倒台”,于是总统的一举一动也始终被“犯罪的潜能”所包围。
尹锡悦当年恰是借助这一民粹机制登上权位的受益者。他对文在寅政府展开激烈攻击,动用检察体系发起密集调查,在“清算前朝”的风口上博得选民支持。而今天,他自己却成为了检察体系的对象。在同一个系统下轮回受审,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自我反噬,更是整个体制无法逃脱的怪圈——权力与报复,在法律的遮羞布下轮流扮演受害者与施暴者的角色。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韩国体制的正面意义。即便有政治动机作祟,韩国仍能以制度形式追究前总统的刑责,这是许多国家望尘莫及的司法独立度。哪怕这其中夹杂了权斗的腥风血雨,至少也说明在法治的舞台上,总统不再是法律之上。这是一种残酷的文明进步,是代价高昂的民主试验。
而尹锡悦的“躺地抗讯”虽然荒诞,但却准确折射出权力人物在面对制度反噬时的无助。他曾是制度的缔造者与维护者,如今却只能用最原始的手段反抗法律的逼问。这不仅令人唏嘘,也令人担忧:如果法律连一个前总统都无法以正常程序讯问,而要在地板上拉扯其尊严,那么所谓“体制的胜利”是否只是另一种软暴力的外壳?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场“地板政治”未必终止于监狱高墙之内。随着大选临近,韩国政治极化愈加激烈。保守派已迅速将尹锡悦塑造成“遭政治迫害的牺牲者”,妄图用他来凝聚右派阵营的悲情与愤怒。若民意被这种情绪操纵,未来可能会出现一波“翻案热潮”,推动司法回潮与体制反转。在这样的周期中,韩国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与稳定,依然遥远。
尹锡悦现在或许仍在躺着,但韩国政治正站在十字路口。一个总统的倒下不能总被当作胜利的标志,除非这个体制真的有能力阻止下一位总统走上相同的覆辙。而这,需要的不仅是问责与清算,更是制度设计的深度改革与政治文化的成熟进化。否则,地板只是开始,尘土之下,更多崩坏还在等待爆发。